无障碍   关怀版 无障碍

南康民间民俗鲤鱼灯

来源:本站编辑发布时间:2018-03-20 00:00:00访问量:

“中原灯形客家神、舞灯传神祭祖恩,身背字牌走天下,千年做客灯伴行”。闻名遐迩的民间鲤鱼灯发源于南康。据《南康县志》载:鲤鱼灯为龙灯之一种,由一只龙头、八只鲤鱼、一只虾公组成。流行于章江两岸各村落,犹江岸屋场和山区民间也有之,最盛行于潭口一带。

图为鲤鱼灯

鲤鱼灯的产生,源于远古先民的渔业生活,来自于水族鱼图腾崇拜及其神话的美好传说,根植于水族的思想观念里,保存于民俗文化之中,是渔文化的遗存,其内涵极为丰富,如形容人与鱼的关系:人欢鱼乐以庆丰收;夫妻恩爱如鱼得水;盼丰收,过年有点鱼(余);建筑物上、屋脊两头的鳌鱼,两侧的悬鱼;表现婚恋中的信物双鱼,缠绵双鱼之物,如此等等。现代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中的鱼盆中的鱼的形象。半坡母系民族社会,实行以鱼为锡征,仰韶文化中,出士的许多原始图腾图案也佐证了以鱼为图腾史实,从中可以看出人类与鱼的关系,东汉张衡写的《西京赋》中就有“鱼化龙、龙变鱼”的记载。

图为虾灯

南康鲤鱼灯是人与鱼关系的遗存,是我国民间文化中仅存的体现人与鱼关系的历史见证。

鲤鱼灯流行于地处赣南核心地带,开发较早,人口较密的南安四县(今大余、南康、上犹、崇义)赣县、信丰、瑞金等县。自一千多年以前开始,中原汉人为躲避战饥荒,一次次的南迁大潮越过长江、沿赣江而上辗转到这里居住繁衍,经过长期与当地土著(包括部分少数民族)融合,采借同化,形成了一个既为汉族血统又带有南方少数民族因素的特殊民系。因初到时官府将这些人的户藉列入“客藉”,人称“客藉”人后渐改称“客家人”。

客家先民驻足赣南,在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与天与地与人奋争过程之后,给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蓬蓬生机、生产发展、经济活跃、人丁兴旺。由于特殊的客藉背景,一些有钱的中原人(或宫灯艺人)将宫灯艺术与当地民间纸扎(艺术)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这一集竹艺、剪纸、刻字、彩绘和光源于一体,融音乐、灯舞、纵彩、造型等独特的形式,经历一代代民间艺人沿袭、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灯品表演形式,是连接客家乡情的感情纽带,在客家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奋发向上,强悍不屈的客家先贤遗风和精神,蕴含着浓郁的民俗色彩,体现了客家人的艺术审美,高超的工艺和创作天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南康鲤鱼灯始代表赣南参加全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几乎成了一个被尘封的故事,八十年代中期重获新生,1984年江西省歌舞团经移植的鲤鱼灯在华东六省一市舞蹈大赛上获一等奖,南康鲤鱼灯从此活跃民间,大放民彩。同年被赣州歌舞团戏剧创作研究所,拍成录像珍藏并汇编入《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中。

杰出价值:南康“鲤鱼灯”是延续汉唐以来中国灯彩的血脉,以悠久的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畲、瑶土族文化为多元化——客家文化的瑰宝。抢救和保护具有诸多的重要价值:

1、艺术价值:传承着各种艺术表演形式,龙、鱼、虾形象逼真,活动呈现富有个性、比较特性特征的群体舞态势,动态性极强,其精湛丰富了学艺技艺是客家民间文化的大荟萃。

2、民俗价值:以独特的象征意贴近人们的美好愿望,因此与民间的节庆活动水乳交融成为民俗文化的一大载体,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多元宗教俯仰的特点。

3、学术价值:以客家文化为传承平台,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得以体现,线脉清楚,印证了神化传说,龙山典故丰富了传说内容。

4、美学价值:融音乐、灯光、纵彩、造型、剪纸刻字舞蹈为一体,用独特的形式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艺术审美观、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作天才。在人们感官的积极参与下得到美好的享受。

5、全民健身:是一项极好的体育活动,对于全民健身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凝集力,对营造安定、说和的氛围,对构建和谐社会将会取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频危状况: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鲤鱼灯这古老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民俗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民俗在广大乡村中展示的平台益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民俗失去了和生存的依托;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因此一些民俗兴趣愈来愈淡漠、民俗活动愈来愈少,一些熟悉民间工艺的老人相继离世,年轻一代外出打工,使传统的民间民俗及手工制作工艺举步艰难,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尴尬。

文章关键词:
分享文章到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