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无障碍

赣州市3个项目荣列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currentUser.inDepartmentName!}发布时间:2021-06-10 10:58:00访问量: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文化馆、定南县文化馆、赣州市南康区文化馆分别申报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 砚台制作技艺(石城砚制作技艺)”、民俗类非遗项目“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元宵节(赣南客家唱船习俗”被正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标志着赣州市非遗保护工作又取得新成果。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名录的通知



赣州3个项目荣列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项目简介   

砚台制作技艺(石城砚制作技艺)

   石城砚,始于北宋末,以天然色彩丰富,花纹图案独特著称于世,曾是进贡砚品。清·曾兴仁《砚考》誉之为“花蕊石砚”。因产于石城县龙岗乡,清道光四年版《石城县志》称之为“龙岗砚”。书中记载“龙岗砚,出邑龙岗村深涧中,温润缜栗,土人探取水底潜藏者琢成。”

   石城砚石,石品独特,多有石眼、金丝银线,含褐、黄、绿、红等五彩缤纷之色,有云纹、木纹、水纹、竹纹等各种纹理,呈山水风光、花卉虫鱼、飞禽走兽、人物神像等天然奇特图案。

   石城砚制作技艺包括:切料、相石、设计、围边、雕刻、开堂、打磨、上蜡、铭款、配匣等十道流程。其技艺体现在设计与雕刻上。设计时,要认真审视砚石的纹理、色彩、图案,确定砚堂的位置,注重天然纹理与石色的提炼与利用,求其天趣自成。雕刻是实现石城砚设计的最重要手段,要点是依石雕形,巧色利用,巧纹利用,采用浅雕、浮雕、镂雕等雕刻手法,以求充分表达创意。由此,石城砚分为两类:一是随形砚。特点是依石成形,视纹设饰,因砚镌题,力求自然天成;二是雕砚。特点是构思精巧,精雕细琢,雅趣横生。

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

  《赣南客家服饰》习俗始于汉、唐,由于战乱灾荒,大量中原汉民南迁,把优秀中原文化艺术带入赣、闽、粤地区,并与当地畲、瑶文化不断交融,创造了客家服饰,传承至今已千年历史。《赣南客家服饰》相关制品有:客家男女衣裤、帽帘、围裙、头帕,吉祥童帽(莲花帽、虎头帽、半堂铃帽、全堂铃帽)、吉祥肚兜(喜鹊杏蝠兜、平安杏蝠兜、蝴蝶文昌兜)等。尤其以童帽、铃帽、肚兜的色彩斑斓、精巧构图、吉祥偶意的表现形式,成为了赣南客家母亲精心锦绣、充满吉祥文化艺术魅力的客家儿女穿戴吉祥物工艺珍品。同时,台湾也拥有400多万客家儿女,其祖先大多从赣、闽、粤客家地区迁至台湾,因而,台湾客家服饰与赣南、闽西及粤东客家服饰同根同源。由此,着力推进《赣南客家服饰》习俗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有利于强化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对祖国的统一大业意义重大深远。

元宵节(赣南客家唱船习俗)

赣南客家唱船习俗主要流行于南康横寨,它源于古时期的巫,是先民以民间信仰为形式,以驱鬼逐疫,迎吉纳福为愿望,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一种古巫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民俗色彩和古代祭仪的遗风,是中原文化与南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的产物。

每年正月初六至元宵,族人们拿出祖辈流传下来船歌夜夜续唱,这一古老而富有活力的文化现象和艺术表现形态,自诞生起就用那风姿卓越的身体语汇表达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独特品格。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文化深度和广度,形象地展现了赣南客家人的生产劳作、生活习惯、风俗礼仪、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感、逐渐成了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当地民众民间信仰的共同认知的体现。作为乡村仪式的一部分,很重要的功能是团结族人,在仪式中体现族人的力量与和谐。

     

赣州市目前已有1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经过多年来对石城砚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服饰、赣南客家唱船习俗的抢救保护、发掘、创新和积极普及、推广,今年正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石城砚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服饰赣南客家唱船习俗的传承、保护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文章关键词:
分享文章到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