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城西北郊6.8公里处,经105国道直接进入景区,交通便捷。景区面积六平方公里,古树参天、林木茂盛、洞壑幽深。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 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石刻128品,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石窟”。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五大岩洞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迹丰富,苏东坡、阳孝本、王阳明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留下了众多遗迹。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具有“丹霞地貌独特,文物遗迹丰厚,石窟艺术宝库,生态景致宜人”四大特色,是集吃、主、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
通天岩石窟分布在忘归岩、龙虎岩、观心岩、通天岩、翠微岩五处,共有窟龛315个,题刻128处。龛形均为圆券形浅龛,造像题材多为燃灯佛、毗卢遮那佛、菩萨、罗汉等。
观心岩洞中有小洞,曾为王阳明讲学之处,故名之。忘归岩、龙虎岩共保存有十龛较为完好的罗汉像,均为一像一龛,面貌、动作、神态不一,形象生动,有的题刻名号。
翠微岩亦雕造有较多的罗汉像,另有两龛弥勒、如来像,雕凿精细。此处造像均为民间信众为祈福、超度而开,因而造像规模较小,多单龛单像,但雕刻水准较高,为中国东南地区难得一见的佛教石窟。
通天岩石窟主要有四组造像:开凿于唐代末年的8尊造像,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两尊观音菩萨造像保存较好;位于通天岩山崖上,由五百罗汉拱卫着的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两胁侍菩萨组成的北宋中期组群造像,规模最大;开凿于北宋后期,以僧人明鉴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所在;开凿于南宋初年,由虔朱氏在翠微岩施造的弥勒佛像等。
忘归岩因为岩石横空而出,形状好似一头巨狮,故而又称为“狮岩”。山岩间有一个天然的石洞,每当盛夏酷暑,清风徐来,沁人心脾,令人流连忘返,故而称“忘归岩”。在岩壁之间有石龛造像和摩岩石刻。
同心岩在忘归岩的东边,岩壁间有明朝刘昭文书刻的“同心岩”三个字,还刻有龙虎造型。此处地势平坦开阔,摩岩石刻和石龛造像依次刻于游路一侧的岩壁间。同心岩向前,就是通天岩。这里山势合抱,峭壁耸立,中有一洞,洞内一窍直通山巅,“通天岩”即由此而得名。宋代的著名学者阳孝本(1039~1122年)曾在此隐居。元佑九年(1094年),苏东坡路经赣州,曾慕名拜访阳孝本,二人一见如故,遂成至交。阳孝本死后葬于通天岩,后人在此立有“玉岩祠”,祠内供有苏东坡、阳孝本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