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基层,甘于清贫、执著奉献,图书馆里,演出现场,文化站……他们的身影笔墨活跃在基层文化的方方面面。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文化艺术创作、公共文化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就是在这个领域里默默耕耘的文化工作者。
赣南日报今起推出“寻找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专栏,以寻访、记录的方式,为广大读者讲述活跃在基层的文化工作者的故事,让我们一同来关注这个群体,并着力改善城乡基层文化生活,加快振兴发展。
有人说从事文化艺术工作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有人说艺术能使人快乐年轻和充满活力。在章贡区社区文化队伍中,就有这么一个人,她就是章贡区东外街道办事处金秋艺术团团长——王荣临。
1958年,中学毕业的王荣临不顾家人反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瞒着家里把户口本“偷”出来,志愿报名支援江西建设,离开了家人。当年从上海来到江西,很多人都说她傻,但王荣临认定这是她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从未后悔过。来到江西后,她被分配到江西省农垦场做播音员,后成为文工团的演员、编导,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在王荣临家的大厅里,挂着一张歌舞团成员与毛主席的合影。照片上,王荣临就站在毛主席旁边的第五个位置。这就是在庐山会议期间,江西省歌舞团在迎首长演出时与毛主席的合影留念。在庐山会议的文艺晚会上,王荣临幸运地被推荐与毛主席共舞了一场。这成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说到毛主席,王荣临情绪很激动,慈祥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且情不自禁地在客厅里舞上一曲,轻盈的舞步、优美的舞姿,一颦一笑都显现出一名歌舞团成员的专业水平。
为了丈夫的事业,为了照顾丈夫,为了这个家,王荣临忍痛离开了自己深爱的舞台,在当时的赣州市供销社找了一份工作。虽然离开了舞台,但她从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拿出各种舞蹈书籍刻苦钻研。
退休后,她为了自己热爱的舞蹈事业一直“傻傻”地付出,用己养老的几万元钱来贴补文化活动经费,自己却穿着旧衣服。她说:“我留下吃饭和吃药的钱就行了,其他的全部捐出来给大家,只要大家高兴了,我就高兴。”10多年来,她一直从事着公益文化事业,在群众艺术舞台上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在赣州这片红土地上,她用舞蹈和歌声播撒着快乐,创造着和谐。
1998年3月,经过紧张筹划后,王荣临召集10多名对艺术有着共同爱好的同龄人,创建了章贡区东外金秋艺术团。建团初期,金秋艺术团除了有10名“娘子军”外,几乎一无所有,资金、服装、节目来源等都是问题。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难倒她们:没有剧本就自己写;没有音响就用两个录音机对着放来扩音;没有道具王荣临就用自己的退休工资去买;没有服装就自己买布设计、到小店里去做;没有排练场地就借用单位的篮球场排练;没有磁带就去买空白磁带自己录……王荣临每个月都要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几百甚至是上千元用于添置道具和凑齐演出的其他费用,10多年来总共拿出好几万元。
王荣临对待事情十分严格认真,一丝不苟。演出的服装大都是临时做的,自己设计,每次都要跑20多趟,十分辛苦。演出前王荣临为确保演出的安全,一定会细致地检查舞台布置。
靠着这套严格的管理制度,金秋艺术团生存了下来。这10多年来,金秋艺术团不但多次深入社区、街道、福利院、敬老院、保育院等城区的每一个角落,把笑声带给了千家万户,而且在城区众多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中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第一个到省城南昌与省老干部艺术团同台汇报演出的艺术团体;第一个赴上海,与上海上钢街道艺术团同台献艺的艺术团体;第一个自编自演节目最多的、演出场次最多和唯一有时装表演队的街道艺术团体……广大市民称赞这个艺术团为章贡区东外的“激情广场”,是东外的“同一首歌”。
在王荣临和队员们的努力下,东外金秋艺术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多年来被赣州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集体”和“艺术文化优秀艺术团”;在市首届老年文化节比赛中,包揽了一等奖、二等奖、特别奖及编舞奖四大奖项,其中王荣临获得特别奖。
常年的劳累,使王荣临患上了白内障和糖尿病。谈及自己的病,王荣临始终微笑着,平静中却蕴含着坚强和乐观。王荣临说:“得了病不可怕,你要重视它,但又要轻视它。我现在除了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外,还时刻保持一种傻傻的乐观的心态。”